今天,省委、省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全省科技奖励暨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大会,表彰为我省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部署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会议表彰了获得2009年度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科技工作者,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同志为丁建生、侯保荣同志颁发了2009年度全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同志宣读了《科技部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方案的复函》,科技部党组书记李学勇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山东省试点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得表彰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山东科技发展的科技部各位领导表示衷心感谢!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牢牢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深入实施科教兴鲁、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64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到6.69万件和3.45万件。获国家科技奖励33项,时隔12年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并同时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是高新技术产业逆势增长。规模以上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433.35亿元,占规模以上项目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6.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2.94%,比年初提高2.21个百分点。三是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正式成立并通过验收,中科院驻鲁科研院所增加到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8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0家,居全国首位。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增至9家。院士工作站建设成效明显,合作项目年度销售收入43.23亿元。四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6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1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企业共建立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400余家。首批2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顺利启动并初见成效。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为我省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和经济社会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近年来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讨班上强调指出,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这些都为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科技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次,国家六部门把我省作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既是科技部等国家部门对山东的支持和厚爱,也是对我省自主创新工作的肯定和信任,更是对山东自主创新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山东省试点工作,是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是加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手段,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领导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国家科技部的要求上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牢牢把握机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做好试点工作。
按照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推进山东省试点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我省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争取到2015年,全省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千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5万亿元以上,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新增产值2万亿元。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实施山东省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是省委、省政府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做好试点工作的重要抓手。省政府决定三年内安排20亿元的专项资金,集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重点培植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生物、半导体照明、高端电子信息、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现代服务业等十大战略性高技术新兴产业,确立我省新兴产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省里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的统一安排,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优先选择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的技术、产业作为突破口,强化责任,完善措施,突出特色,重点发展,争取早见成效。
二是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重点在钢铁、汽车、石化等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要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成果共享和风险分担为原则,积极引导产学研各方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合作关系,完善信用机制、责任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优化产学研协同发展环境。要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鼓励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建立完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的畅通渠道。省内各重点区域发展板块,要根据各自区域内的产业特色优势,支持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尽快形成新的技术创新布局。
三是加快打造创新型园区。创新型园区是推动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载体,也是我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示范和样板。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提升高新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争1-2家具备条件的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要把高新区作为各项改革和创新政策的试验区,先行先试,不断深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对高新区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质量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切实把高新区培育成当地集聚发展后劲、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要按照全省产业布局的统一部署,立足于园区优势,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四是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技术创新工程的基础性工程。要立足我省产业振兴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重点支持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在源头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要重点加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山东船舶设计研究院、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国家综合性医药研发平台、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高性能计算中心、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建设。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要积极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着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努力推动大学、大院大所的重要公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形成面向企业开放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要重点支持各类专业创业服务中心、自主创新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建设,提高科技中介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建设和管理,使之真正成为资源配置、技术转移、创业孵育、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五是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首要目标。要通过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带动更多企业走依靠创新谋发展的道路。要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原则,选择一批创新成效突出的企业进行试点,同时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试点企业创新发展的先进经验,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要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指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积极打造国家、国际知名品牌。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研发机构,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参与分配,实行成果收益利润分成、量化配股等,调动企业积极性。搞好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促进职工技术成果转化。
六是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枣庄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