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枣庄市科技局立足枣庄农业特色,以国家及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强化科技引领、完善服务体系、推动产业融合,助力石榴、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一、强化平台载体建设,夯实特色产业发展根基
市科技局统筹推进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化建设,构建起“国家级引领、省级支撑”的发展格局,山东枣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全省唯一以石榴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园区,已建成创新创业平台国家级3个、省级7个、市级9个,形成集种质资源保护、精深加工、电商交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2024年园区总产值达31.2亿元,主导产业产值29.8亿元,带动周边近3万余人就业。滕州马铃薯省级农业科技园则聚焦“四区一楼一中心”建设,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承担各类科技项目8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推广13项,马铃薯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超98%。
二、深化科技创新驱动,提升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
市科技局推动园区与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枣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开展合作,选育“秋艳”“碧榴”等10个石榴良种,其中推广“秋艳”种苗20万株,种植面积超2万亩,并且建成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石榴林木种质资源库。滕州园区联合中国农科院蔬菜所、浙江大学等研发“两薯一粮”种植模式、“新四膜”等栽培方法及水肥一体化、全营养分餐式施肥技术,实现节水节肥30%以上,制定8项团体标准,创建2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获评“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县”,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现代化种植之路。
三、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激活特色产业发展动能
市科技局构建“科技特派员+创业孵化+培训赋能”服务体系,选派83名科技特派员深入滕州园区开展服务1300余次,培育泓安农业、正德康城等龙头企业,建成脱毒马铃薯重点实验室及马铃薯加工中心。2024年新增29名科技特派员进入枣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开展技术培训8期,园区免费提供石榴种苗1.5万株,生物防治板2000张,生物肥料10吨,带动附近90人就业。同时,市科技局建立多元化社会投融资机制,不断完善项目立项、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2024年园区研发投入超2800万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37亿元。
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释放特色产业溢价潜能
市科技局以产业链延伸为抓手,以品牌建设为驱动,拓展枣庄特色产业增值空间,释放品牌溢价潜能。引导园区构建“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枣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种植+加工+文旅”全链条,建成王老吉(枣庄)大健康产业园,开发石榴酒、茶饮料等六大类产品,年加工能力超10万吨,同时依托“冠世榴园”景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休闲农业产值达26.4亿元;滕州园区则构建“研发+生产+营销”体系,培育“滕育1号”等国家登记新品种,建设10万亩直采基地、135座恒温库及800多家中介运销组织的流通网络,实现“买全国、卖全球”。同时,聚焦品牌建设,助力滕州园区完善品牌架构,认证36个“三品一标”,使“滕州马铃薯”荣获“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称号,运用“电子标签”实现质量追溯,提升品牌信誉。目前,“滕州马铃薯”品牌价值已超200亿元。
下一步,枣庄市科技局将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农业园区在种质创新、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助力枣庄特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